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佛山市高明区位于东经112°22′34″~112°55′06″,北纬22°38′46″~23°01′05″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东南和南面与鹤山市交界,西南与新兴县相连,西北与高要市接壤,东北隔西江与佛山市三水区、南海区相望。高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荷城,东距佛山市47公里,西上肇庆市64公里,南下江门市65公里,离广州市68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门74海里。全区土地面积960.2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东晋元熙元年(419年)析高要南部地区设置平兴县,为高明域内设县治之始,此后域内曾有梁泰县、清泰县建置,至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平兴、梁泰、清泰先后并入高要县。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设置高明县,县治设于明城青玉山,因此山原是高明巡检司驻地,故取名高明县。1952年5月,高明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1954年6月,两县分开办公;1958年11月,高明、鹤山两县合并为高鹤县,县治设于鹤山沙坪。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高明县建制。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2002年12月,撤销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
【地形地貌】 高明区域东西两端相距55公里,南北两端相距42公里。域内西、南部和中、北部部分为低山丘陵及台地,东部及东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一个西、南、北三面环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狭长地形。低山丘陵台地山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及明城大部分地区。冲积平原区包括三洲、人和、西安、富湾和荷城及明城的一部分地区。域内山地与丘陵,多为海拔150米以下的低矮山岗和丘陵。山的高度一般在海拔150米到400米之间,个别800米以上,坡度在30度左右。南部杨和镇皂幕山为佛山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丘陵海拔105米以下,坡度在25度左右。台地海拔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左右。山地与丘陵面积595.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2%。高明境域由明城向东(偏北)伸展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是围田区,总面积305.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1.83%。
【行政区划】 2014年末,高明区下辖荷城街道办事处及杨和、明城、更合3个镇。全区51个村委会、2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荷城街道14个村委会、14个社区居委会,杨和镇7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明城镇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更合镇1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
【水文】 西江,在富湾大顶岗进入高明境域流经马宁、苏村、荷城边境,在石岩头汇纳高明河后流出,河段长17.48公里。其间在马宁至荷城灵龟塔段有一江心沙洲称太平沙(南海区辖),把西江一分为二。高明境域河段宽度在860米~1200米之间,最窄为富湾渡头波角咀,宽度只有860米,最宽在荷城灵龟塔下1500米处,宽度达1280米。河床深度一般在-5~-10之间。
高明河(沧江河),发源于高明境域西部托盘顶,全河横贯境域东西,干流流经合水、更楼、新圩、明城、人和、西安、三洲、荷城等地,在石岩头汇入西江,全长82.4公里。
高明地下水蕴藏量为2.55亿立方米。矿泉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碧露矿泉水、三千尺矿泉水、皂幕山矿泉水等。
2014年,西江(高明段)水质评价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高明河主干流基本达到Ⅲ水质类别要求。
【气候情况】 高明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而湿润,无霜期长。
年内,全区自动站年平均总降雨量1454.5毫米,较常年(1677.4毫米)偏少一成多,共6个暴雨日(马宁泵站),较常年偏少1个,最大日雨量184.1毫米,最大阵风10级(28.1米每秒)。全区自动站年平均气温22.8℃,较常年22.6℃偏高0.2℃,共50个高温日(马宁泵站),较上年(21.2个)偏多一倍多。
3月30日为开汛日,较常年偏早7天(4月6日),10月15日汛期结束。汛期内汛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3月29~31日,高明区出现强降水、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5月19日,高明区受弱冷空气和切变线共同影响,有中到大雨、局部大暴雨降水,并伴有9级短时雷雨大风、强雷电、短时强降水和局部冰雹。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7月17日下午,高明区出现强雷雨天气,更合镇最大阵风21.5米每秒(9级)。18日8时到19日8时,高明区出现大雨、局部暴雨的降水,并伴有5~6级的平均风、7~9级的阵风。受台风“海鸥”影响,9月15~17日高明区出现暴雨降水,平均风力5~6级,阵风7~9级、局部10级。全区31个中尺度自动站24小时累计雨量均达到大雨量级,其中21个达到暴雨量级。
【语言】 高明境内流行语言属粤语,基本上是使用广州话。部分地方土音、土调虽有些差异,但仍与广州话相近,在交际中无大障碍。高明方言字音,据1978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记载,以明城话为代表。随着社会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讲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逐渐增多。
经济建设
【综述】 2014年, 佛山市高明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坚持改革求突破、创新促转型,经济社会稳健发展。
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608.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72.56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0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比重为2.9:77.7:19.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2451元,同比增8.6%。
财税金融运行稳健 全区实现财税总收入(含海关代征增值税)78.98亿元,同比增1.6%;区级财政收入42.88亿元,同比增1.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75亿元,增15.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5.46亿元,降1.9%。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2.79亿元,比年初下降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7.55亿元,比年初增长5.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1.33亿元,比年初增长9.7%。搭建“政银企”信息平台,引入南粤银行。海纳川药业和川东磁电成功挂牌新三板,本土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62亿元,同比增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投资1.55亿元,同比增217.2%;第二产业实现投资256.32亿元,同比增28.9%;第三产业实现投资47.76亿元,同比降29.9%。房地产投资与销售稳中趋缓,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4.35亿元,同比增7.9%。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5.2亿美元,同比增11.0%。其中,出口总值21.6亿美元,增长15.7%;进口总值3.6亿美元,下降10.2%。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同步快速增长,进出口货运量421.7万吨,同比增12.4%。外资利用规模稳中有进,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14亿美元,同比增5.7 %;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5.6%。
【工业与科技】 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确立“421”产业(优化发展纺织服装、石化塑料、金属材料、食品饮料等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思路,促高明产业升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79.39亿元,同比增10.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07.11亿元,同比增10.8%。实施“一企一策”,推动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加快做大做强,13个项目被纳入省重点,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增至16家。推进“个转企”工作,小微工业企业增至1100户。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0.608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4.6%;关停30多家高污染企业,提前完成“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淘汰纺织印染落后产能5520万米,同比增3.67倍。
招商引资质效提升 统筹全区招商资源,产业链招商取得良好成绩,全年引入南车基地、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园、勤天汇商业综合体、广外附校等以新材料、装备制造、旅游业、商贸物流优质项目为主的项目57个,总投资168亿元,连续第十年超百亿元,平均土地投资强度达350万元/亩以上。推行区领导挂钩重点项目机制,创新项目管理与服务,2011~2013年引进的143个工业项目,动工率74.8%,投试产率50.2%。
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推进 全年研发经费支出约11.37亿元。强化传统产业挖潜增效,45家骨干企业技改投入增长25%;新增技改备案(核准)项目52项,技改投入10.59亿元。新增企业创新平台15家,全区共118家;新认定国家高新企业4家,全区共28家。建各级工程中心115个,其中:省级19个,市级41个,区级55个。中科院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重点科技平台投入使用,引入培育有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15个。全年申请各类专利1511件,比上年降8.3%;获专利授权917件,比上年降1.8%。专利申请向优质化提升,发明专利申请530件,比上年增66.14%,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1253件,居全市五区之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71件。全区有效注册商标增至3775件,同比增36.4%。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全区共10件;新增广东省著名商标4件,共30件。全年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佛山市科技进步奖1项,高明区科技进步奖25项。出台《高明区人才发展规划(2014~2018年)》,推进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区拥有各类人才6.2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73人,同比增5.5%。
【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传统种植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业服务业比重上升。全年农业产值10.82亿元,同比增0.9%;林业产值0.93亿元,同比降2.4%;牧业产值13.37亿元,同比增11.3%;渔业产值8.32亿元,同比增3.8%;农业服务业产值1.63亿元,同比增1.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产量8.30万吨;蔬菜产量23.33万吨,同比增2.9%;水果产量1.13万吨,同比增4.6%;全年肉类总产量5.85万吨,同比增13.9%。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菜篮子”生产基地4个,认定区级“菜篮子”生产基地10个,高明海达“鲜一先冰鲜鹅”获广东名鹅称号。投入1160万元推进农业园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革命老区标准农田整治、市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一批农业园区项目完成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招商引资,引进明轩生态农场、何氏水产物流等项目,福融八达水产物流项目建成投产。全年引进优质农作物新品种87个,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7万多亩/次,良种覆盖率维持在98%以上。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与农村财务网上监控平台建设,全年农村集体资产进入平台交易319宗,资产成交额1250.55万元,发放财政奖补资金2万多元。推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完成一事一议项目27个,总投资772.5万元,受益近万人。成功创建1条名村、2条示范村。
新一轮绿化高明行动 推进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造林种植4500亩。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年完成各类植树72.5万株,参与31.2万人次。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乡村森林家园20个。加快缩减桉树面积步伐,完成非桉树改造121宗,缩减榕树面积4473亩。
【第三产业】 休闲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旅游“二次创业”,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接待游客417.24万人次,同比增16.23%,实现旅游总收入18.3亿元,同比增14.03%。以禅南高三区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为契机,推动“万人濑粉节”、绿博会(美食节)等一批特色旅游节会形成区域品牌,提升休闲生态旅游区域的知名度。推进落实旅游重点项目,盈香生态园成功创建区第二个国家4A景区,海天工业游项目旅游运营逐步成熟,皂幕山景区完成粮食博物馆、新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特产一条街等旅游配套项目建设,美的皇朝·白鹭湖、君御游艇展示中心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商贸流通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购物中心进驻,高明明泰日产、南菱丰田等品牌汽车4S店陆续开业,推动传统商业加速向现代商业转型,带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70亿元,同比增8.9%。其中批发零售业零售额84.79亿元,同比增8.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6.91亿元,同比增9.8%。推进“万村千乡”工程,万村千乡农家店增至13家,全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0.51亿元,同比增8.8%。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扩容提质成效显著 全力推动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37个城市升级项目全部动工,其中14个项目完工。西江新城核心示范区基本成型,文化中心初步建成,体育中心投入使用,明湖公园、秀丽河公园、丽江水廊对外开放,“三纵六横”(三纵指荷富路、苏河路、沿江路;六横指丽江路、明湖南路、滨湖路、明湖北路、新江路、秀丽路)路网框架初步成型。稳步推进沿江路以东与三洲旧区改造,江滩滨河景观改造成全市样板工程,完成中山路沿街景观与中心城区十大社区整治提升。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以西江新城为核心打造低碳社区和示范建设样板,君御海城国际酒店被评为“佛山市2014年建筑节能示范项目”。中山、金华等10个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宜居社区。加快创建平安高明,完善“三圈六网”体系,72个村居创建为平安村居,中心城区安全小区覆盖率达85%以上。
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新建燃气中压管道303.59公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投入4508万元建设公租房514套,完成763套公租房的分配入住。投入168万元改造农村危房70间。实施中心城区主排水管渠清疏工程,斥资1200多万元清疏管渠51公里。建成水务工程103项,启动沧江水利枢纽除险加固工程前期工作,实施灌区改造工程、中小河流2宗加固工程及屏山村灌溉蓄水加固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
市容环境持续改善 创新完善“大城管”联动模式,建成“三合一”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区及工业园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区域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保持城市重点整治高压态势,开展专项整治行动652次,处理城市“八乱”违法现象6万宗,查处乱搭建564处,清拆违规墙体广告123处,市容市貌有明显提升。完善“民集、村收、所运、镇街协调”垃圾收集模式,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创文”三年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创建国家文明城市验收,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邮电通信】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96亿元(2010年不变价,下同),同比增20.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24亿元,增长34.9%;电信业务总量5.71亿元,增长18.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8.11万户,同比降1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62.53万户,同比增长11.5%。年末固定互联网用户13.67万户,同比增长7.1%,建成首批20处公共场所WLAN热点。
【交通建设】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696.7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16公里,内外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江罗高速高明段完成总投资48.6%;启动荷杨大道公路、丽江路等一批主干道路建设;省道S362线广明高速公路出口至高明交界段路面改造完成工程量75%;完成高明大桥新桥修复、人明线旧沧江桥等5座桥梁维修工程及X498明富线、X499三富线等一批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增设汽车停车位724个、摩托车位771个,完成中心城区(A区)标志、标线翻新工程,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创新治超执法模式,实行错时执法,分类别、分片区开展治超执法行动,全年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786台,处罚1002万元,遏制超限超载违法行为。新增公交站亭23个、站牌16个,新建公共自行车站点19个,新增投放公共自行车400辆,“公交—自行车”出行系统不断完善。
【环境保护】 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 开展“全空间”、“全时段”和“三不”(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三直”(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铁腕执法模式,全年立案处罚环保案件92宗,处罚金额超600万元,同比上升180%和268.3%,开出佛山市史上单笔最高的94.5万元罚单;依法强制拆除高污染燃料限制区域内的18间企业锅炉;在全市率先实施对农业污染源的行政处罚,对3家规模养殖场进行立案处罚。推进大气环境整治,完成114台锅炉及溢达电厂脱硝、脱硫综合整治;完成4间陶瓷企业废气深化治理;完成15家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整治;淘汰黄标车2602台。推进农村污染面源治理,新建10个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清理禁养区养殖场316间,完成34家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对100间危废企业开展危废规范化管理。建成杨和、明城、更合大气自动监测站,加快构建全区性大气监测体系。在76间企业安装124套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全部实现联网。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 全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优良天数260天,比上年增1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市最好,其中PM2.5浓度较上年降21.2%,下降幅度居全市之首。城区降尘达标率100%;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率100%;西江(高明段)水质评价项目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高明河主干流达到Ⅲ水质类别要求。生态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更合镇白洞村被命名为“广东省生态村”,荷城街道、杨和镇、明城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
【供电与供水】 全年实现供电量41.29亿千瓦时,同比增7.53%,最高用电负荷73.6万千瓦,电力供应安全、可靠、有序。电网建设投资1.53亿元,完成220千伏高明变电站和11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新增23万千伏安容量,实施73项配电网基建工程和修理项目,优化完善配电网络。
全年供水8568.92万立方米,同比增14.92%;完成售水7586.32万立方米,同比增16.31%;最高日供水量28.4万立方米/日,同比增12.4%。新建、改造DN50以上管网74公里,完成明城镇光明和明南片区农村水改工程,满足22条自然村1350户6500人的用水需求。荷富路供水工程二期与富湾供水管道成功并网,实现全区统一供水。重点工程项目高明水厂扩建启动,扩建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
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 开建高明实验中学、新杨梅小学、合水小学、杨和中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启动高明启慧学校建设,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评估。新开3所民办幼儿园,新增1所中心幼儿园,实现“一镇(街道)一中心、一公办”幼儿园布局。荷城街道从秋季起小学一年级学生控制在正常班额以内,小学大班额问题逐步得到缓解。重新整合区职教园,形成“一中心两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区职业技术学校、区技工学校)格局,“无界化”职业教育园区初具规模。创新教研内容和教研方式,成立区域性中考、高考学科备考小组,做到科学、高效备考。年内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省以上奖励364人次,市奖励482人次。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与上线率均比上年大幅增加,其中重点本科上线增加70人,增幅48.61%;本科上线增加178人,增幅19.31%;专科以上上线人数增加126人,增幅6.31%。
【文化事业发展】 深化文化事业产业改革,加快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成全市首家镇级自助图书馆,推动第二批园区书屋挂牌成立,完成8家覆盖500人以上的村级联合文化室建设。协调和指导文艺协会、业余文艺团体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推动成立高明区文化产业协会,初步完成区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扶持文艺精品创作,《飞翔吧,梦想》激情唱响市运会,水彩粉(画)作品《解放》等文艺作品获省、市级表彰。实施镇街文化惠民工程,荷城街道持续打造“妙韵和曲村居行”等文化活动品牌,惠及群众逾3万人;更合镇开展村居文化、企业文化、街头文化活动,文化惠民下沉到最基层;明城镇以“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挂牌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为契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规范文物保护监管工作,构建区、镇(街)、村三级文物保护工作联动机制,完成全区55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整理工作。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提前完成区可移动文物信息录入工作任务。成功举办“我们的节日”、读书节、微电影节、“高明人·爱高明”等特色“微文明”系列品牌活动。创新推动高明区数字档案馆数据资料库建设;发掘史志文化资源服务社会经济,《高明区改革开放30周年领导访谈录》等系列史志书籍付梓出版;《高明年鉴》(2014)参与全国年鉴评选获多项殊荣。
【群众性体育运动】 承办佛山市第八届运动会,开创由区级政府承办市运会的先河。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参与投入全区体育事业工作,借助区篮球协会、钓鱼协会、羽毛球协会、越野车协会力量,成功举办百村篮球赛、省休闲垂钓大赛、羽毛球公开赛、越野车场地赛等活动。全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20多项,全区直接参与各类群众体育比赛活动20多万人次,杨和镇的登山节、滑翔伞表演,荷城街道的龙船文化节成为一镇一品的亮点。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全区体育健儿在各类市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牌170枚。获得国际级赛事奖牌2枚,其中金牌1枚;获国家级赛事奖牌12枚,其中金牌4枚;获省级赛事奖牌18枚;获市级赛事奖牌138枚,其中金牌37枚。
【卫生与计生】 推进“大疾控”改革,区疾控中心剥离一般盈利性事务,增设PCR检测实验室,加强其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深化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新建10间基层卫生站,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逐步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全面使用基本药物,有效降低群众看病费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全区总床位数达18%。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投入135万元配置基层适宜的中医诊疗设备,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等,基层群众能就近获得中医药服务。以区慢病站、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家庭2000多户,试点效果良好。持续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人均35元,全年投入1470万元。新创建省卫生村15条。成功防控登革热、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
健全有高明特色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为3万多户计生家庭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共向2298名各类计生奖励扶助对象发放奖励金405万元,将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金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50元。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年受理“单独两孩”申请873件。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95.44%,室间质评项目合格率100%,被国家、省评为优秀等级。
【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3元,比上年增10.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3元,比上年增9.9%。公共财政预算投入民生事业17.29亿元,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4.68%,教育提升、全民健康、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体惠民、城乡畅通、安居宜居、政策惠农、平安创建等十大民生工程基本完成。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汽车、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9600辆,同比增1.7%;私人轿车44478辆,同比增2.1%。商品房销售面积55.25万平方米,同比增0.6%。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着力扩大和稳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4%,低于市下达3%的控制目标。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38人,成功创业759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03万元。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2.8%,特困家庭毕业生100%就业。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含机关事业单位)121509人,增长6.01%;参加失业保险123165人,同比增长4.92%;参加工伤保险125075人,增长3.12%;参加医疗保险129671人,增长6.05%;参加生育保险123951人,增长6.3%;全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24092人,领取养老金待遇31522人;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73603人,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73528人,参保率达99%。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提高基本养老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395.5元提高至1562.25元。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政,基础养老金从7月起由原来每人每月120元调升至135元。优化社保公共服务,推广使用社会保障卡26万多张;推进社保网络延伸至村居,实现社保业务的就近办理。
劳动监察执法 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全年共受理工伤认定1699宗,认定1690宗,结案率约99%;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792宗,调处757宗,调处率95.6%,涉及人数1526人,涉及金额1610.3万元。坚持排查、预防、调处相结合,处理集体欠薪等劳资纠纷隐患53宗。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企业合同签订率为93%,参与创建企业数达1600家(新增600家),占应创企业数61%。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完成区、镇两级机构、人员配置及2429家企业数据录入,启用劳动监察信息系统。
社会福利事业 落实救助政策,各类救助标准稳步提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70元提高至510元,全年发放城乡低保救济金1755.87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650元提高至700元,全年发放农村五保供养经费567.05万元;提高优抚对象定恤定补标准,全年发放定恤定补金、残疾抚恤金1205.95万多元。建立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对全区53202人次城乡低保、五保对象、优抚对象、失业对象发放临时生活补助106.404万元。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全年支出医疗救助金176.64万元,资助1602人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224人。将高龄津贴扩面至70~79周岁,全区1.3万名老人受惠。实施居民特别扶助计划,全年发放特别扶助金297.5万元,扶助93户家庭。推广平价医疗服务,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区常住人口。一街三镇凝爱家庭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为家庭邻里提供家庭服务、长者关怀、亲子教育等综合性社区服务。建立大病救助制度,免除低收入群体殡葬基本服务费用。扎实做好残疾人工作,全年发放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护理补贴7073人次424.89万元;发放残疾人生活津贴58038人次487.28万元。为5072名残疾人办理“居民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2761名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区慈善会接收社会各界捐款938.76万元,支出慈善资金683.82万元,资助本区困难居民2543人次。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对辖区222家药品经营企业实行信用等级评价,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对餐饮企业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全区量化分级评定率达96.7%。开展食品药品打假治劣,抽检食品药品1386批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27宗,取缔违法生产经营窝点24个。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店16家、“阳光厨房”餐饮单位192家。推行批发商使用冷冻专用运输车配送生鲜猪肉到餐饮环节,完成区一中饭堂等4个生猪肉品二次冷链配送试点。以明城镇龙尾村为试点推广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在全区推广。由大企业向小型、微型企业全面推进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生产环节食品抽样检验合格率上升至96.7%(2013年为95.4%)。
安全生产形势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好。全年发生各类事故468起,同比降1.9%;死亡62人,同比升6.9%;受伤623人,同比降5.5%;直接经济损失607.09万元,同比升117.5%。其中:火灾事故发生数13起,直接经济损失66.62万元;道路交通事故454起,死亡61人,受伤623人,直接经济损失50.48万元;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490万元。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02,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率0.48;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5.44。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 903家工贸企业完成标准化创建工作,创建达标率100%。强化职业卫生监管,职业卫生基础建设达标企业37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