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佛山市高明区位于东经112°22′ 34″ ~112° 55′ 06″ ,北纬22°38′ 46″ ~23°01′ 05″ 之间,地处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东南和南面与鹤山市交界,西南与新兴县相连,西北与高要市接壤,东北隔西江与佛山市三水区、南海区相望。高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荷城,东距佛山市47公里,西上肇庆市64公里,南下江门市65公里,离广州市68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门74海里。全区土地面积960.2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东晋元熙元年(419年)析高要南部地区设置平兴县,为高明域内设县治之始,此后域内曾有梁泰县、清泰县建置,至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平兴、梁泰、清泰先后并入高要县。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设置高明县,县治设于明城青玉山,因此山原是高明巡检司驻地,故取名高明县。1952年5月,高明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1954年6月,两县分开办公;1958年11月,高明、鹤山两县合并为高鹤县,县治设于鹤山沙坪。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高明县建制。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2002年12月,撤销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
【地形地貌】 高明区域东西两端相距55公里,南北两端相距42公里。域内西、南部和中、北部部分为低山丘陵及台地,东部及东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一个西、南、北三面环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狭长地形。低山丘陵台地山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及明城大部分地区。冲平原区包括三洲、人和、西安、富湾和荷城及明城的一部分地区。域内山地与丘陵,多为海拔150米以下的低矮山岗和丘陵。山的高度一般在海拔150米到400米之间,个别800米以上,坡度在30 度左右。南部杨和镇皂幕山为佛山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丘陵海拔105米以下,坡度在25度左右。台地海拔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左右。山地与丘陵面积595.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2%。高明境域由明城向东(偏北)伸展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是围田区,总面积305.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1.83%。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高明区下辖荷城街道办事处及杨和、明城、更合3个镇。全区51个村委会、2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荷城街道14个村委会、14个社区居委会;杨和镇7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明城镇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更合镇1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
【水文】 西江,在富湾大顶岗进入高明境域流经马宁、苏村、荷城边境,在石岩头汇纳高明河后流出,河段长17.48公里。其间在马宁至荷城灵龟塔段有一江心沙洲称太平沙(南海区辖),把西江一分为二。高明境域河段宽度在860米~1200米之间,最窄为富湾渡头波角咀,宽度只有860米,最宽在荷城灵龟塔下1500米处,宽度达1280米。河床深度一般在-5米~-10米之间。
高明河,发源于高明境域西部托盘顶,全河横线流境域东西,干流流经合水、更楼、新圩、明城、人和、西安、三洲、荷城等,在石岩头汇入西江,全长82.4公里。
高明地下水蕴藏量为2.55亿立方米。矿泉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碧露矿泉水、三千尺矿泉水、福山矿泉水、皂幕山矿泉水等。
2011年,西江(高明段)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 类标准。高明河、三洲大涌和秀丽河各断面均达到目标水质类别要求。
【气候】高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而湿润,无霜期长。
强对流、暴雨和热带气旋成为2011年三大气象灾害。前汛期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出现局部洪涝灾害,造成一定经济损失。4月17日高明区遭遇强对流天气,出现雷雨大风,荷城街道出现冰雹,荷城街道和明城镇树木、工棚、厂房等倒塌,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全年8个热带气旋(莎莉嘉、海马、洛坦、南玛都、海棠、纳沙、尼格、榕树)影响高明。全年降雨量约1300毫米,比常年偏少2~3成。年内降水时空分布明显不均,10月、11月分别偏多1~2倍,4月、8月、12月偏少6~8成。受强台风“纳沙”外围环流影响,9月29日高明区普降暴雨,雨量56~62毫米。2011年,高明年平均气温为22.8℃,最高气温38.9℃(7月25日),最低气温4.2℃(1月12日)。年内气温变化起伏大,呈现冬季偏冷,春季先冷后暖,夏季气温偏高的态势。1、3、5、10、12月平均气温偏低,1月异常偏低约4℃,其余月份较常年偏高0.3~2.5℃,11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暖,平均气温偏高2.5℃。
【语言】 高明境内流行语言属粤语,基本上是使用广州话。部分地方土音、土调虽有些差异,但仍与广州话相近,在交际中无大障碍。高明方言字音,据1978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记载,以明城话为代表。随着社会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讲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逐渐增多。
经济建设
【综述】 2011 年,佛山市高明区按照“抓项目、促转型、惠民生”工作方针,以“两转型、一再造”(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崛起示范区建设,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21.90亿元,同比增17.0%(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419.6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87.06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比重为2.9:80.4:1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2.39 万元,同比增13.9%。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91亿元,同比增23.9%。第一产业投资3.76亿元,同比增1.2%;第二产业投概况资159.31亿元,同比增30.2%;第三产业投资57.85亿元,同比增10.7%。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99亿元,同比增26.2%。
财税金融运行稳健全 区实现财税总收入(含海关代征增值税)65.87亿元,同比增25.8%;地方本级财政收入34.14亿元,同比增28.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20.1%;一般预算支出18.22亿元,同比增22.8%。201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9.36亿元,比年初增2.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45.86亿元,比年初增9.4%。
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8.51亿美元,同比增9.2%。对拉美、东盟、非洲、北美、欧盟等地出口增幅达44.44%、41.61%、27.76%、27.34%和25.88%,拉动出口总值增长19.0%,达15.39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2.26亿美元,比上年增3.36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个,比上年增28.6%,实现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同比增150.7%和15.1%。
【工业经济】 工业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98.54亿元,同比增21.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40.47亿元,同比增21.9%。其中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74.06亿元,同比增18.8%;光电器材通信、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金属材料加工、石化塑料、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77.62亿元、271.61亿元、128.58亿元、561.82亿元、511.11亿元和195.56亿元,同比增19.5%、16.9%、18.4%、20.6%、25.3%和38.3%。
招商引资成绩突出 全年引入工业项目46个(亿元以上项目30个),投资总额103.85亿元,投资强度346.36万元/亩。新兴产业引资初显成效,“三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占引资总额14.08%。基业冷轧、韩丽家具、万和电气等骨干企业不断增资,全年增资项目16个,合同投资21.52亿元。重点产业项目推进顺利,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项目获第一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关键零部件中心动工;海天酱油一期完成土建工程,配套150万吨的实验室工程投入使用;佛照国轩、联合矿产、德方纳米、溢达(增资)等重点项目进入投试产阶段。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实施工业50强“腾飞计划”,推动企业实行技改升级。全年10家企业、15个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技改总投资5.85亿元,比上年增5倍。深化企业服务指导,提高国家高新企业认定复审成功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600亿元。加速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溢达、海天公司被省经信委列入“广东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名单。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年内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个。全区现有注册商标2553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
【农业经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0.63亿元,同比增1.8%。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8.89亿元、0.56亿元、12.67亿元、7.07亿元和1.44亿元,同比分别降0.9%、增14.1%、增1.9%、增4.4%和1.0%。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6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7.70万亩,粮食总产量5.44万吨,同比增1.6%。全年肉类总产量5万吨,同比增1.0%;其中:猪肉产量2.78万吨,同比增3.3%;禽肉产量2.29万吨,同比增2.2%。全年水产品产量5.58万吨,同比增0.9%。
农业产业化提速推进 农业基础建设累计投入4970万元,完成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试验区等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一园四区”(农业生态园崇步中心区、荷城富湾园区、杨和农业园区、更合农业园区)格局。全年引入农业项目5个,投资总额4亿元。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水稻新品种30个,经济作物新品种20个。“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信通服务平台、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项目加快推进。稳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18个农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村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平台和农村财务网上监控系统建设,一街三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挂牌成立并投入运营。农村财务网上监控平台建设全面铺开,完成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扫尾工作。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启动荷城街道塘伙村民小组等8个试点村建设工作。以明城镇为试点,启动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服务业】 消费品市场逐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91亿元,同比增22.1%。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23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70.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6.67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83亿元,同比增25.7%;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08亿元,同比增4.8%。
现代服务业呈现新气象 零售巨头沃尔玛进驻京柏城商贸中心,银海国际购物广场开业,中港广场、高明广场等综合商住购物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区建成农家店11家。现代物流提速增效,珠江货运、基业冷轧等两家企业入选佛山市第一批“智慧物流腾飞”企业。珠江货运码引进货代公司,开通“高明珠江码头—CCT/SCT驳船快线”,货物周转速度和码头吞吐量明显提高,全年进出口货物190万吨,增长50%,货值26.2 亿美元。
休闲观光旅游业迅速发展 全年接待游客27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实现旅游总收入15.49亿元,同比增长23.2%。盈香九寨水城、泰康山生态旅游区建成试业,皂幕山风景区完成登山步径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君御温德姆至尊酒店项目建设加快;恒威酒店增建工程完成,进入装修阶段;碧桂园凤凰酒店成功创建五星级酒店。以塘伙村、盈香生态果园、黎文生态园等农家乐生态旅游长廊逐步形成,油菜花赏花游、绿道游、乡村生态游等生态观光旅游线路的知名度提升。策划举办首届美食文化节、第二届绿色商品博览会、第五届“万人濑粉节”、“ 真山真水真高明”旅游摄影大赛作品巡展等10多项活动,丰富高明休闲旅游内涵。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结合“创文”工作,实施中心城区“四化”工程、部分主干道路面改等城市提升工程,完成文华路黑色化、沧江路综合改造及中山社区、育才社区、河江社区等内街巷硬底化整治项目;完成七星岗公园绿化补植、灵龟园绿化提升等城市绿化提升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西江新城建设步入快车道 制定《高明区重点项目全区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全区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编制完成《佛山市高明西江新城总体规划(2009-2020)》,全面启动西江新城开发建设。总投资12.2 亿元的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等一批西江新城核心区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广东省纺织技术学院、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沧中附小等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旧”改造步伐加快 修编完成《高明区“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六大片区(沿江路以东区域、三洲旧片区、黄翁山片区、官当石岐片区、福临岭片区、新墩及专业批发市场片区)、更楼圩、合水圩、白石开发区等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速推进“三旧”改造,全区启动改造项目217个,涉及面积19081.7亩;完成改造项目105个,面积3642.6亩。启动沿江路以东区域动迁安置房(景泰蓝湾花苑)和三洲旧区改造安置房(旭日锦洲花园)建设。
城市管治能力不断增强 组建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启用“数字城管信息管理系统”,对中心城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初步建立城市管理快速处理机制。成立创文联合执法队,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全年处理市容环卫、城市绿化、生活环境噪声、无照商贩占道经营等案件60446宗,受理处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投诉9444 宗。
【交通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扎实推进“大交通”建设,加快构建完善“40·30·15”交通圈。江罗高速公路高明段完成定测验收和初步设计修编工作,广明高速公路延长线完成征地拆迁;龙高路九江大道立交、沿江路口立交、碧桂园路口立交相继建成通车;加快“要明鹤兴”路网对接,杨宅线、肇珠线、莲金线、高铜线、广高线基本实现无缝对接。省道高铜线改建工程泽河至版村段路基路面、黄村至泽河段路基工程基本建成,杨西大道人和至西安河村段完成工程量逾九成。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34个共45.07公里。海螺水泥专用码头建成试运行,高富油品码头扩建项目取得批文。实现对平沙渡口、富湾作业区锚地及8个码头视频监控管理,港航管理安全有序。实施城乡公交升级工程,公交线路增至34条,公交车辆187辆(均为天然气公交车),实现全区符合公交通行条件的自然村100%通公交。
交通运输量稳步上升 全年完成全客运量1552万人,同比增19.1%;旅客周转量65971万人公里,同比增21.2%;完成货运量983万吨,同比增25.9%;货物周转量80546万吨公里,同比增32.5%。港口货物吞吐量738.4万吨,同比降35.0%;旅客吞吐量4.5万人,同比增9.3%。
【邮电通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3亿元,增长22.1%;电信业务总量3.19亿元,增长1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0.07万户,下降1.0%。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60.36万户(含电信、移动和联通),增长13.7%。年末互联网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和广电)8.62万户,增长27.2%。
【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降尘达标率100%,酸雨频率65.2%,降雨PH值平均5.21。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率100%。年内,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优160天、良好203天、轻微污染1天。如期完成沧江河畜禽养殖区治理首期任务,12条行政村创建为市生态村。建成6间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在。污水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2011年,西江(高明段)水质各评价项目均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 类标准,高明河、三洲大涌和秀丽河各个断面均达到目标水质类别要求。
【供电与供水】 全年供电量32.82亿千瓦时,同比增10.07%;售电量32.1亿千瓦时,同比增10.56%;实现连续安全运行5147天。最高用电负荷63.6万千瓦,日最高供电量1205万千瓦时。年内,完成220千伏鹅村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兴良输变电工程。全年电网建设投资3.69亿元,增加主变容量46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32.99公里。完成配网工程项目140项,建设与改造10千伏线路85.11公里、配变88台、台区70个,配网可转供电率达71.74%。
全年供水7223.24立方米,同比增1.54%;售水6145.68万立方米,同比增12.51%;产销差率14.92%;水质综合合格率99.5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90%村委会建成科普阵地,荷城石洲村委会获评全国“华硕科普图书室”科普示范村。全年申请各类专利554件,同比增32%;获专利授权344件,同比增11%。全年新增6家市级工程中心,溢达公司工程中心获“广东省优秀工程中心”称号。全区有4家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9家企业工程中心(省级7家、市级18家、区级14家)。全年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9项(省1项,佛山市7项,高明区21项)。全区有专业技术人员18710人(高级806人,中级4200人,初级资格13704人)。
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 推进落实“强师工程”、“双特工程”(建设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特长)、“双轨并行工程”(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建设。新杨和中学校舍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启动更合中学、合水小学建设。推进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广使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估系统,推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年内升大学2564人(普通高考录取1962人;成人高考录取447人;高职统考录取155人)。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和广东纺织学院建成招生,组建职业教育实训中心,统筹整合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全面完成“双转移”招生任务。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基本实现教师和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文、体、卫事业】 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深入开展文化暖流“五个一”工程,全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20场次,放映电影1339场次。推动区镇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全区有区级图书馆1个,乡村图书馆(室)76个,总藏书量71.9万册;区级文化馆1个,乡村文化馆(室)76个;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一批。以“魅力大舞台·文化周末”为载体,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年主办各种主题活动150场。《皂幕山你想我吗》等歌曲、油画作品获得省、市奖励。
体育事业提速发展 积极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体活动,全年培养各级社会体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育指导员400多人。依靠社会力量举办高明足球联赛杯等文体活动,打造一批群众体育特色品牌。全区体育健儿市以上体育竞赛获奖牌228枚。获国家级赛事奖牌11枚(金牌6枚),获省级赛事奖牌31枚(金牌7枚),获市级赛事奖牌186枚(金牌75枚)。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镇、卫生村,顺利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验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省医改办检查验收。免费实施健康档案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基层卫生设施建设,区人民医院综合楼、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中医院新门诊大楼及12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广东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争创三甲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启动二甲医院创建工作。
【民生事业】 人口和计生事业协调发展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2.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增长0.38%。全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83918户,296706人,比上年增1889人。人口出生率11.92‰,死亡率为6.24‰。实施新型计划生育保险,提高计生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全年理赔案件81起,理赔金额46.1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83元,比上年增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71元,比上年增14.6%;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40.5%,城镇39.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7.16亿元,比年初增6.7%。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扎实推进 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4415人,比上年末增12375人,领取离退休养老保险待遇20384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2069人,比上年增13748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19295人次;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2787人,比上年增3228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0051人,比上年增13724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79646人,参保率97%。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2.61%。
社会救助事业加快发展 采取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模式试行居民特别保险扶助计划,全年理赔108宗,支付救助金额395万元。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310元提高到35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500元。落实各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子女助学制度,减免书杂费、学杂费、发放生活补助47.54万元,助学726人次。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全区现有居家养老服务对象90人,服务员32人。年内全区享受救济人数7540人(城镇795人、农村6745 人)。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按照“一户一法”原则,实现老区100%以上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扎实做好对外扶贫,累计投入资金6384多万元(含当地各级资金、区帮扶资金),对连州市、封开县17条贫困村1672户贫困户6367名贫困人口进行对口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