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佛山市高明区位于东经112°22′34″~112°55′06″,北纬22°38′46″~23°01′05″之间,地处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东南和南面与鹤山市交界,西南与新兴县相连,西北与高要市接壤,东北隔西江与佛山市三水区、南海区相望。高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荷城,东距佛山市47公里,西上肇庆市64公里,南下江门市65公里,离广州市68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门74海里。全区土地面积960.2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东晋元熙元年(419年)析高要南部地区设置平兴县,为高明域内设县治之始,此后域内曾有梁泰县、清泰县建置,至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平兴、梁泰、清泰先后并入高要县。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年)设置高明县,县治设于明城青玉山,因此山原是高明巡检司驻地,故取名高明县。1952年5月,高明与鹤山两县合署办公;1954年6月,两县分开办公;1958年11月,高明、鹤山两县合并为高鹤县,县治设于鹤山沙坪。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高明县建制。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高明县设立高明市。2002年12月,撤销高明市,设立佛山市高明区。
【地形地貌】 高明区域东西两端相距55公里,南北两端相距42公里。域内西、南部和中、北部部分为低山丘陵及台地,东部及东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形成一个西、南、北三面环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狭长地形。低山丘陵台地山区包括合水、更楼、杨梅、新圩及明城大部分地区。冲平原区包括三洲、人和、西安、富湾和荷城及明城的一部分地区。域内山地与丘陵,多为海拔150米以下的低矮山岗和丘陵。山的高度一般在海拔150米到400米之间,个别800米以上,坡度在30度左右。南部杨和镇皂幕山为佛山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丘陵海拔105米以下,坡度在25度左右。台地海拔50米以下,坡度在10度左右。山地与丘陵面积595.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2%。高明境域由明城向东(偏北)伸展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是围田区,总面积305.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31.83%。
【行政区划】 2012年末,高明区下辖荷城街道办事处及杨和、明城、更合3个镇。全区51个村委会、21个社区居委会,其中荷城街道14个村委会、14个社区居委会;杨和镇7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明城镇1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更合镇1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
【水文】 西江,在富湾大顶岗进入高明境域流经马宁、苏村、荷城边境,在石岩头汇纳高明河后流出,河段长17.48公里。其间在马宁至荷城灵龟塔段有一江心沙洲称太平沙(南海区辖),把西江一分为二。高明境域河段宽度在860米~1200米之间,最窄为富湾渡头波角咀,宽度只有860米,最宽在荷城灵龟塔下1500米处,宽度达1280米。河床深度一般在-5~-10之间。
高明河,发源于高明境域西部托盘顶,全河横线流境域东西,干流流经合水、更楼、新圩、明城、人和、西安、三洲、荷城等,在石岩头汇入西江,全长82.4公里。
高明地下水蕴藏量为2.55亿立方米。矿泉水资源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碧露矿泉水、三千尺矿泉水、皂幕山矿泉水等。
2012年,西江(高明段)水质各评价项目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标准。高明河主干流基本达到Ⅲ水质类别要求。
【气候情况】 高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气候温和而湿润,无霜期长。
2012年,全区强对流、雷雨大风天气频发。全年发布暴雨黄色预警35次,暴雨橙色预警11次,暴雨红色预警1次。启动防风Ⅳ级应急预案2次,防风Ⅲ级应急预案1次。4月5日开汛,属正常年景。开汛以来,暴雨、强对流天气频发,前汛期平均降雨量10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约4成,后汛期平均降雨量620毫米,接近多年平均值。年内汛期曾出现最大阵风12级的雷雨大风天气。区农业局站点统计显示:4~9月总降雨量1962.83毫米(全区自动站最大),最大日雨量177毫米(7月24日8时~7月25日8时),共出现10个暴雨日。“泰利”、“杜苏芮”、“韦森特”、“启德”和“天称”等5个热带气旋进入本市防区,其中“韦森特”对本区影响较大。4月11日,区内出现强雷雨,局部伴有6~8级短时大风,急降雨导致明城镇霭文农庄后的鹿峒山出现山洪,倾泻的泥石流毁坏部分农庄设施,经济损失约10万元。5月5日,荷城出现特大暴雨,中心城区出现严重的水浸现象。台风“韦森特”使高明连续3天暴雨到大暴雨,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6500亩,损毁棚舍3万平方米,吹倒树木2500亩,经济损失约2050万元。
2012年,高明区年平均气温22.8℃,最高气温37.3℃(7月14日),最低气温4.1℃(1月26日)。
【语言】 高明境内流行语言属粤语,基本上是使用广州话。部分地方土音、土调虽有些差异,但仍与广州话相近,在交际中无大障碍。高明方言字音,据1978年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记载,以明城话为代表。随着社会发展和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讲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逐渐增多。
经济建设
【综述】 2012年,佛山市高明区紧扣“重点突破、加快转型”工作方针,全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民生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新一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
实体经济逆势增长 围绕“精一强二进三”(“精一”即精细发展农业产业;“强二”即把第二产业做强做大;“进三”即推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有效化解一批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全区经济规模与效益协调稳步增长。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99.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8亿元,同比增1.4%;第二产业增加值382.98亿元,同比增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00.41亿元,同比增5.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201元,同比增10.7%。
对外经济平稳发展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20.03亿美元,比上年增8.2%。其中,出口总值16.46亿美元,增长7.0%;进口总值3.57亿美元,增长14.4%。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2.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0.62亿美元。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9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1亿美元,比上年增0.04%和157.3%。
财税金融运行稳健 全区实现财税总收入(含海关代征增值税)68.14亿元,同比增3.4%;区级财政收入33.94亿元,同比下降0.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4亿元,同比增16.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4.19亿元,比年初增1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2.85亿元,比年初增11.4%;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4.19亿元,比年初增12.6%。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着力推进城市升级等一批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3.39亿元,比上年增14.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65亿元,同比下降82.7%;第二产业投资200.98亿元,同比增26.2%;第三产业投资51.76亿元,同比下降10.5%。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85亿元,同比增13.3%;商品房施工面积168.98万平方米,同比增16.5%;竣工面积38.38万平方米,同比降0.9%;商品房销售面积46.73万平方米,同比增2.7%。
【工业经济】 以高新产业规模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为引领,工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2%,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荣获省“一区两基地”称号(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综合示范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基地、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基地),陆地方舟电动汽车零部件、德方纳米公司纳米磷酸铁锂、海天高明150万吨酱油调味品扩建、炜林纳公司塑料稀土功能助剂技术改造等项目被纳入省现代产业500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均增至24家。新组建协同创新联盟2家,组建高明家居产业联盟。大项目引进落实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35个项目,投资总额123.4亿元,工业用地投资强度427.61万元/亩。万和电器等48个项目开工或投产,中油高富、海天调味等25家工业50强技改增资32亿元。
【农业经济】 通过建设现代农业载体、产业链扶持、内引外联、新技术推广等重点措施,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建成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协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3家申报省级示范社,1家申报国家级示范社。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农业园区建成面积3万亩。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平台。拓展“农信通”服务平台覆盖范围, 3000多名农民注册成“农信通”服务平台用户,发送信息11万多条。推进农产品全程智能监控平台建设,举世农业、金禾乡、绿然谷、合朝农业等4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香米、粉葛、鱼干等20个产品纳入二维码可追溯体系。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5个、新技术试验示范5个,推广适用农机具1910台。
【服务业】 旅游产业提速发展,成功申报省生态养生休闲旅游集聚区,高明碧桂园凤凰酒店成为高明首家五星级旅游饭店,银海国际购物广场、京柏城广场等一批较大型购物广场开业,君御温德姆至尊酒店、恒威大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建设改造顺利。旅游市场畅旺,全年接待游客301.44万人次,同比增8.4%;实现旅游总收入15.61亿元,同比增0.8%。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欧浦钢铁物流、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桃太郎创新产业城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先后落户。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组建高明民营企业投资商会,农村信用社成功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川东磁电、韩丽家具等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何氏机械、南亮玻璃等企业纳入后备培育对象。
【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市升级全面铺开 西江新城在建工程60项,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明湖公园、丽江水廊、秀丽河堤围等一批核心区公共设施、景观改造、市政道路快速推进。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启动项目220个,面积2.22万亩,投入资金17.63亿(已竣工项目35个,面积1344.13亩),其中,沿江路以东区域改造完成投资5.5亿元,动迁工作基本完成,居民安置房一期主体建筑顺利封顶。三洲旧区改造项目完成住户、商铺征收动迁任务71.33%,安置房项目如期推进。完成沧江路“五位一体”改造、一批中心城区重要节点绿化景观提升及一批内街巷、主街道整治。
城市管理渐见成效 巩固“创文”成果,“创文”考评项目达标率81.2%,市民文明意识、城市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强化与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组织开展乱摆乱卖、占道经营、无证照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55次,中心城区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八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对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分类处理, 数字城管系统结案率达81.75%。完成中心城区20座公厕与10个公有市场升级改造。启动中心城区A区排水排污管网及其配套设施改造,部分区域水浸街问题得以缓解。首期30个站点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运营。
【交通运输】 路网建设 广明高速西延线完成总工程量64%,江罗高速高明段建设进展顺利,高明大道快速化项目(常安路口立交、碧桂园路口立交和沿江路口立交)、海天立交、龙高九江大道立交工程及桥下配套工程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荷更大道荷杨段4个项目工程按计划推进,其中江肇高速杨梅出口至杨西大道段、杨西大道杨梅至河村段全线通车。明靖线路面改造提升完工通车。明富线明城段路面中修整治,杨更线挖补,朗锦桥、榄岗桥、坟典桥、鸦翼桥改造等地方公路工程展开施工。完成8个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农村公路改造提升项目,投资1738万元。年内,全线综合线路年平均技术状况(MQI)指标达92.66,全线年平均路面行驶质量指标达91.61。
公共交通 优化公交线路,调整524和526公交线路,开通532妇幼专线。完善公交站亭(牌)建设,年内新增公交站亭95个、公交站牌250个。建成启用公交车语音报站系统,更新经营到期的32辆出租车,全区148辆出租车全部更新为双燃料(汽油/CNG)车型。完成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设30个站点,投放自行车1000辆。
客货运输 全年完成客运量1624万人,客运周转量74114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876万吨,货物周转量73829万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841万吨,港口旅客呑吐量3.65万人。
【邮电通信】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93亿元,同比比增1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03万户,同比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66.06万户(含电信、移动和联通),同比增9%。年末互联网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和广电)10.99万户,同比增27%。
【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 年内,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高明水厂监测点数据显示,空气质量优168天,良162天,轻微污染31天。城区降尘达标率100%,酸雨频率18.3%;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率100%;西江(高明段)水质各评价项目均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高明河主干流基本达到Ⅲ水质类别要求。
污染减排 加强全区陶瓷、印染、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的污染整治。进行纺织印染企业整治提升,提高工业中水回用率,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5000吨/日的中水回用系统进入调试阶段。完成投入运营的6间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在线监控设备的安装和验收工作。继续畜禽养殖禁养区第二阶段的清理整顿,启动黄标车分阶段更新淘汰工作。
生态村镇建设 全区建成4间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实现城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完成荷城塘伙村、更合旺田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荷城街道、杨和、明城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市级生态村50条。
【供电与供水】 全年供电量35.61亿千瓦时,同比增8.51%,用电负荷63.58万千瓦时,同比增0.03%。实现连续15年安全运行。
全年电网建设投资3.1亿元,完成“十二五”国家重点能源项目800千伏糯扎渡直流输电线路(高明段)工程基础和立塔施工;10千伏低压配电网工程全面完成,110千伏凤翔(塘美)输变电工程如期推进。
全年供水7320万立方米,同比增1.3%;售水6285万立方米,同比增2.3%。投资6700万元进行高明水厂第三期扩建及配套供水建设,建成后高明水厂日供水达20.8万立方米。6月,建成(高明水厂至海天公司)全长8.6千米的水管配套工程,高明水厂至海天公司实现双线供水。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有各级工程中心44个(省级6个、市级22个、区级12个)。全年获各级科技进步奖28项(市科技进步奖9项、区科技进步奖19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1072件和623件,同比增93.5%和81.1%。“包覆微粒与完全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及成型产品”项目和“新型缓释型西罗莫司滴眼液的临床前研究”项目被列入2012年度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新增省级以上各类商标、名牌16个。
【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启动高明中学建设,完成一批中小学校改造提升,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教师以奖代补政策实施到位,等级幼儿园率达80.8%。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深化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实现中职、高职教育全面对接,形成集约办学、资源共享、中高职“无界化”办学格局。全区现有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6360人;中职学校3所,在校学生6073人;初中7所,在校学生11156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24610人;幼儿园28所,在园幼儿12507人。参加普通高考被录取人数2005人(本科854人、大专1151人),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522人(本科241人,大专281人)。
【文体事业加快发展】 常态化开展特色节会,组织开展“四季花海赏花节”、绿博会等文体节庆活动40多项。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20家500人以上自然村综合文化室,成功构建区、镇(街道)两级联合图书馆建设模式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首家自助图书馆与数字档案馆首期投入使用。深挖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加强古耶贝丘遗址公园规划与保护,完成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唐代龙窑遗址陈列馆、宝贤义学等一批文物展馆的升级改造。建立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高明文史研究基地,成立高明区首个民间社团研究会——佛山市高明区谭平山研究会。举办高明十大古建筑评选活动,出版《佛山市高明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一书。鼓励开展文艺创作,由高明区戏剧曲艺家协会排演的古装粤剧《刁蛮公主》、《祝枝山嫁女》开展全区巡演30场次;小品《门里门外》、歌曲《情系皂幕山》等一批文艺作品分获得省、市群众文艺“百花奖”;油画作品《修复·状态》在“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法美术作品展”获得优秀奖,高明创作作品首次进入国家级最高艺术殿堂。全区建有区级图书馆1个,乡村文化馆(图书室)76个,总藏书量达765千册;全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130场次,参与活动15万人次。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区体育健儿在各类市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奖牌218枚,其中获国家级赛事奖牌6枚、获省级赛事奖牌6枚、获市级赛事奖牌206枚。
【共卫公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明确基层公办医疗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逐步化解清理基层医疗机构历史债务,落实区、镇两级财政供给,保障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作和医务人员收入。投入专项经费1260万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区妇幼保健院新院、中医院新门诊大楼等一批医疗机构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区、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推进智能卫生信息化,区人民医院等区级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与市卫生局及各区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整顿规范药械市场,查处案件51宗,保障群众用药安全。建设药品安全诚信体系,与212家企业负责人签订《药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创建5家“诚信经营示范店”,试点推行5家平价药店。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家。卫生工作人员2421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49人。
【人口与计生】 2012年,全区年末总户数83845户,总人口296781人,比上年增加75人。年内,全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11.35‰,人口自然增长率5.75‰,出生人口性别比130.91,符合政策生育率93.22%,综合节育率78.33%。扩大计生家庭保险享受对象范围,政府全额出资为505户流动人口计生家庭购买保险,对符合政策生育且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外来流动人口夫妇发放术后营养补助金
【民生事业】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0743元,比上年增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0元,比上年增9.4%。
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09亿元,同比增9.3%。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8.8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5.23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9.85亿元,同比增9.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4.24亿元,同比增8.9%。以体现提升生活质量的汽车、住宅、教育等为主的消费热点基本形成,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40637辆,同比增1.5%,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5277辆,同比增7.7%。年末私人汽车拥有量34583辆,同比增17.2%,其中私人轿车21483辆,同比增19.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46.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2.7%;实现销售额25.99亿元,比上年增13.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帮助1.2万人实现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37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0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5人;培训各类人员1587人;成功创业655人,带动就业3275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笔,涉及金额238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扎实推进社保扩面工作,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0469人,领取离退休养老保险待遇22522人。参加失业保险110726人,领取失业保险待遇27975人次。参加工伤保险118774人,参加生育保险116826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16826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万人,参保率达98.3%。全区有敬老院5间,床位410张,入住156人;社会福利院1间,床位180张,收养88人。
慈善与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 超额投入9亿多元,全面完成高明革命老区建设与对口扶贫开发任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350元/人·月提高至430元/人·月。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明确一级、二级、三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分别是70%、60%、55%,在市外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达45%。建立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为5747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补助117.63万元。年末享受救济人数7648人(城镇821人、农村6827人)。接收社会物资捐赠180件,捐款1100.81万元,受益2505人次。1400多套城乡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或改造竣工。